軟件園排起長隊有序上車。本版攝影:張淇輝
SM擠公交車的乘客,場面比較混亂。
軟件園排隊等候公交的乘客。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記者 王東城)昨天下午,市委文明辦牽頭召開座談會,就下一階段如何更好開展創建文明城市工作,醞釀具體工作方案,近期先從排隊乘車做起,并倡導文明行車,讓廈門市民出行更文明,為文明城市加分。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文明辦主任黃鶴麟參加座談,他肯定了廈門晚報在廈門首倡“排隊日”系列報道對改善公交上車亂象,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的作用。
他表示,王蓉等志愿者在軟件園創造了成功樣本,現在軟件園公交車站已經形成了自覺排隊的習慣。市委文明辦將積極推動這一樣本的推廣,媒體也要大力宣傳,爭取在具備排隊候車條件的地方積極倡導排隊,以點帶面,最終讓文明排隊在廈門形成常態。
在座談會中,市交通運輸局、市市政園林局、團市委、市交警支隊、公交集團等部門領導和文明志愿者代表,結合本部門、本行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和建議。與會人員表示,在試點工作中,將創造條件,倡導文明排隊,讓排隊在全社會形成氛圍,使文明城市創建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最后,8個站點被確定為文明排隊示范站點,兩條線路被確定為文明排隊示范線路。今后,將視活動開展情況,在全市逐步推開。
8個文明排隊示范站點分別是:軟件園二期(島內)、第一碼頭站(島內)、黃厝(島內)、廈門北站(集美)、海滄阿羅海購物廣場(海滄) 、同安汽車站(同安)、大嶝(翔安)、廈大翔安校區(翔安)。
兩條文明排隊示范線路是:
旅游二線 (火車站小廣場——廈大學生公寓站)、750路(馬巷車站—梧村地下車站)。
【領導指示】
“要著眼于從根本上、根源上解決問題,著眼于群眾的長期利益、普遍受惠,選擇一些群眾最關注、生活關聯度強,又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具體事項,一項一項地突破,一項一項地提升。”
“我們常說廈門的衛生不是‘掃’出來的,而是靠市民文明習慣‘創’出來的。要用當年抓不亂扔果皮、不亂扔紙屑的成功案例來啟發,去抓一些突出問題,以小見大,舉一反三,一個一個抓,逐個突破,堅持下去。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于偉國2010年7月16日在廈門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指揮部成員會議上的講話
【新聞回顧】
晚報創風氣之先
“11·11”排隊日風行全城
四個“1”有序排列,生動形象地闡釋了排隊的美學。去年11月11日前夕,晚報首倡設立廈門排隊日,發出“我排隊、我文明、我快樂”的倡議,得到眾多單位和市民的積極響應。
廈門市委文明辦、廈門市交警支隊、廈門晚報社、廈門市志愿者聯合會、廈門沃爾瑪購物廣場、港灣汽車YD俱樂部等單位聯合發出倡議書, 從“1111”的“一個個獨立個體”的形象中,演澤出“群體中的秩序個體”的新認識,倡導性地把它定義為“排隊日”,并從“人的排隊”延伸出“車的排隊”、“交通的排隊”。希望由此形成一個屬于廈門人的新節日——廈門排隊日。
廈門麥當勞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廈門音樂廚房餐飲有限公司、新食尚文化美食廣場等眾商家積極響應。啟動儀式上,廈門火車站沃爾瑪的30名員工組成志愿者隊伍,大聲向市民發出了“排隊日”倡議。全市上千志愿者在不同場所倡導排隊,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觀點】
倡導文明排隊
廈門有基礎有優勢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文明辦主任黃鶴麟認為,經過多年文明城市的創建,倡導文明排隊,廈門有基礎也有優勢。
他說,我們的市民相對素質較高,對廈門這座城市也充滿了熱愛,尤其是非常維護廈門的形象。像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在公交車上讓座,市民們很支持,也非常自覺地落實。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重要基礎和依靠力量。
倡導排隊看上去是很細微的事,但就是要從這些細小的地方入手,從自己做起并感染身邊的人,我們的城市文明就需要像這樣一項一項地突破,一項一項地提升。
【各方表態】
市市政園林局:
宣教處處長白金川:我們對文明志愿者們在軟件園的舉動很欽佩,現在軟件園排隊現象很自覺,公交場站也將大力支持,盡量完善幫助排隊的輔助設施。
公交集團:
安保部經理康閩江:文明排隊需要公交司機的大力配合,如果公交司機沒有靠站停好車,市民們整齊的隊伍就會失去作用。公交公司這個月底將開展自糾自查,全市3800多輛公交車都要做到靠站停車,配合志愿者,讓市民在文明排隊中受益。
【記者手記】
把線劃進心里
其實,軟件園排隊候車剛剛起步的時候,也沒少受到質疑。能排成什么樣?能堅持多久?大家并沒有太大信心。一開始,志愿者全員上陣,維護秩序,在地上用油漆、粉筆劃線;最后,不劃線大家也能自覺排隊候車了。在志愿者的提倡下,候車人群已經慢慢養成了排隊的習慣,地上有沒有線已經不重要,他們都把這條線劃進了自己的心里。
有一個問題不得不面對,當我們享受這條無形的線所帶來的有序和便利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將這條線延伸下去?
公交排隊候車開始試點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市民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人人心里有一條線,廈門就會再添一道美麗風景線。 (記者 王東城)
“軟二現象”如何復制?
軟件園二期作為成功樣本,有什么經驗可以復制推廣?島內的一些大站點存在哪些問題?推廣“軟二經驗”是否可行?
市紅十字軟件園學雷鋒志愿服務隊隊長王蓉(新浪微博@王蓉)和她的隊友早已做了深入調查,發現不少地方條件成熟,只需稍加引導,便能立竿見影。昨天下午,在他們的帶領下,本報記者分頭實地走訪了島內多個公交站點,記錄各個站點的現狀,剖析改觀的可能性。
成功樣本 軟件園二期
5萬多名員工,排隊上車成習慣
現狀:
軟件園二期有5萬多名員工,園內有94路、29路、92路、38路等14條公交線路。此前,每到下班時間,爭擠上車、無序搶坐及混亂的停車秩序給交通運行造成了很多安全隱患。
今年3月5日起,王蓉等志愿者通過舉牌引導的方式,在公交站點勸導乘客文明排隊、禮讓上車,同時勸導、制止各類不文明的交通行為。志愿者的行動得到了交警、市政、公交等各方的支持,園區內設立了固定公交停靠站牌,同時將途經公交線路的停靠站點移至園區道路的兩旁,借助步行道為候車站臺,合理分流站點乘客。并組織人員對排隊等候區噴繪劃線,完善等候區標志標線,方便乘客候車。
目前,軟件園二期候車、乘車更加文明有序、方便快捷。該項活動已被認可,文明乘車逐漸成為一種習慣。
昨天傍晚下班高峰期,記者來到軟件園二期車站,記者看到,每一條線路的候車人群都自覺排成一條線,甚至連小賣部購物人群也排起了隊伍。
分析:
王蓉說,“軟二經驗”如果要推廣開來,前期需要配套排隊設施:比如豎立固定的排隊引導牌、固定的排隊隔離線、地上劃黃油漆的排隊線等,同時需要公交司機配合,到指定地點停靠開門、交警部門嚴罰社會車輛占用公交車道。實現真正公交優先,文明和諧。
王蓉說,從經驗上來講,排隊經過21天的引導就會成為習慣。安排志愿者的時候最好就地就近解決。軟件園志愿者就是就地就近招的,就在家門口服務,可以常態化。 記者 王東城
可復制地點 廈大學生公寓
現狀:
這里的乘客以廈門大學學生和老師為主。這里只有旅游二線和20路兩路公交車。記者看到,許多學生站在公交站臺上候車,并沒有排隊,當公交車到站,乘客沒有排隊上車,秩序比較混亂。
分析:
這里的乘客具有高素質和良好的道德水平,加上廈大學生公寓站的場地足夠大,只要在公交車停靠點設置指示牌,作為排隊上車點,沿著公交站臺邊緣劃一條排隊線,就可以實現排隊上車。如果這個站點做好的話,能影響附近的科技中學站,帶動那里的學生和市民也排隊上車。 (記者 李曉輝)
可復制地點 廈大公交總站
現狀:
總站共有8條公交線路。這里設置了不少安全島,乘客大多站在安全島上候車。由于沒有引導,公交車到來,不少人還是一擁而上,出現人擠人上車的現象。
分析:
可在各個安全島的站牌旁邊設置“請在這里上車”的指示牌標識,為避免后來的乘客涌上來插隊,可在安全島邊緣設置小欄桿等,規范乘客上車秩序。此外,廈大也要對學生進行排隊上車方面的宣傳教育。 (記者 李曉輝)
可復制地點 觀音山商務區站
現狀:
昨天傍晚5點多,一列長隊伍正排在58路公交車的上客門前。不巧駕駛員卻走上另一輛車,隊伍頓時就亂了,大家紛紛跑過去,其中不乏觀音山小學的學生。
分析:
觀音山是商務區,白領們的素質都比較高,只需稍加引導就能有序候車,建議附近的學校也能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公交終點站場地足夠,有站臺,也很容易劃線排隊,但是乘客常常不能確定哪輛車要離站,因此需要公交部門的配合。 (記者 彭菲)
可復制地點 胡里山炮臺總站
現狀:
總站有5條線路,場地較大,地面上劃有候車區和上客區,公交車一般停靠在上客區的黃線外。司機王師傅說,有些市民愿意排隊上車,但由于沒有引導,排隊上車的秩序并沒有形成。
分析:
候客區和上客區完全可以利用起來,一條線路一個停靠點,在停靠點劃上排隊的黃線,必要時可沿著黃線擺上小欄桿,防止后面插隊的現象,就能實現排隊上車。另外,建議公交公司要求司機規范停車,嚴格按照一車一區域的停車范圍停靠,讓已經劃好的排隊線發揮作用。 (記者 李曉輝)
可復制地點 SM城市廣場
現狀:
20路、68路、85路等多路公交車的終點站、始發站。
不少市民提著大袋小袋,各自等車。一旦有公交車進來,大家就朝著同一個方向奔,然后你推我搡地上車。
分析:
由于靠近大型購物中心,人員流動性大。這對引導交通的志愿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到排隊上車,還需公交公司等部門的配合。此外,相關部門可在排隊地點劃線,引導市民排隊。
(記者 汪燕妮)
可復制地點 機場候機樓站
現狀:
該站點比普通車站大,有20多米長,有7條線路的公交車在此停靠。
30分鐘內,在20多米的候車站上乘客基本保持在20人左右,或坐或站立。每當有車停下,乘客就會立馬往車門處集中,比較擁擠。公交車停靠點也不固定。
分析:
候機大樓站是起始站,人流量大,場地也較大,適合車輛定點停靠,也便于乘客排隊。機場的乘客素質相對較高,只要有定點提示和適當疏導,乘客們就會排隊。這里還是外地游客了解廈門的第一扇窗口。 (記者 王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