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至1875年間,直隸總督兼北洋事務大臣李鴻章先后派人到直隸磁州和湖北興國勘探礦藏。1876年11月,他又派唐廷樞到唐山開平一帶勘察,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煤,于是首先開辦煤礦。
1878年8月,開平礦務局正式開辦,“未出數月,出煤極旺”。為了把煤從礦區運到最近的海口裝船運出,唐廷樞在1879年稟請李鴻章準許礦務局修筑唐山到北塘口的運煤鐵路。李鴻章對修筑鐵路很感興趣,他早在1874年上奏清廷的《籌議海防折》中,就認為“南北洋七省,自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聯通”,何況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于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于誤事。”可惜他的主張,“其時文相目笑存之,廷臣會議,皆不置可否”。
接到唐廷樞的稟奏,李鴻章機敏地感到這正是實現他筑路計劃的好機會,于是便立即上奏朝廷,請修鐵路,以便運煤。清ZF也深知中國的機械船只,以煤為命,所以很快就批準開平礦務局自修鐵路。李鴻章便聘請開平礦務局工程師、英國人金達負責督修。誰知正在籌辦之時,突然又奉旨收回成命,筑路計劃再次流產。
鐵路不讓修筑,開平礦務局只好開掘運河運煤。可是運河只能挖到胥各莊,因為胥各莊到礦區那段路地勢高陡,河水上不去。礦務局再次請修鐵路,這次奏明只修胥各莊到唐山之間的一小段。因清廷怕震驚了東陵的先王神靈而禁止使用機車,所以特別聲明,路成之后,火車用騾馬拖拉。清ZF才算批準了這個奏請。
鐵路既修,首要的問題是確定軌距。為了省錢,有人主張采用2英尺5英寸,有人主張采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但是英國工程師金達力主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標準軌距(1.435米)。他認為這條礦山鐵路日后一定會成為中國巨大鐵路系統中的一段,如果現在采用窄軌,雖然省錢,卻會對以后修路帶來不良影響。經過一番爭論,金達的主張占了上風。金達之所以堅持采用英國標準,自然是為今后英國與其他國家爭奪中國筑路大權而打下基礎。(原詞:網友 京局唐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