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miccim 于 2012-4-9 05:44 編輯
一條一條回你。。。你說這么多是不是完全有什么依據?很多也是你聽別人說的。別人說的就不一定是對的。
----------------------------------------------
亂說?幫幫忙,凡事都需要有依據的好不好?
恒通的定單向來重慶是大戶,其次是四川地區的地級市(如綿陽,自貢,西昌等),別的地方也就是零零星星的,如果不是重慶市場穩定的訂單,還能留存至今?(揚子江,蜀都也如此)---------------重慶市場是恒通的重要市場,但據對不是什么多數市場,我有恒通2010,2011年兩年的銷售數據,上傳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這就是最大的依據,你能拿出什么依據,無非是到處問網友,網友的話,只能從網友的角度,是片面的,是不全的。
恒通和揚子江從來不是西安傳統市場?笑話,你看看世園會前的幾年間,西安買了多少一通一江?數量不亞于太原吧?而且西安和蘭州始終是一通一江在西北的傳統市場,在太原還是長江時代甚至更早的時候,西安早就開始買重客(恒通前身)和揚子江的產品了,揚子江的那個奇丑圓頭的12米前置你以為是空穴來潮么?還不是和西安公交開發并為西安大客流而打造?(前置12米黃海也如此).
-----------------------西安是揚子江的傳統市場,從以前的鉸接車開始就是,恒通是1997年直轄后才開始慢慢賣過去的,揚子江是1980年代就開始。恒通的賣車比例,每年統計數據都不是西安公交買得最多的,因為沒有上層關系!前置車時代,是揚子江占大頭(最初是只賣西安公交5公司,后來才發展到總公司),最近3年,黃海,安凱,中通占了大頭。重慶客車或者恒通都是比不過的。
另外什么叫"繼續開發"?呼和浩特自打買了幾十臺恒通混動后你見它還買過么?后續的混動還不是給了福田,一汽和亞星?
-----------------繼續開發的意思是,西安雖然不再是恒通的重要市場了,但2年內用其他大城市的訂單來彌補,市場得到了繼續開發。。呼和浩特買了50輛恒通混動,還買了18輛恒通其他車型。這你是不知道的。呼和浩特是公開招標,沒有哪家廠家特別有關系,價格分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不是什么技術問題。恒通車比起揚子江,中通,亞星,甚至福田,有時候要貴一些(這有恒通自己的管理降本問題),如果不是特別巨大的數目,有些標是中不了的,車也是不賣的(大批量可以做廣告,而虧本賣車不是目的)。
貴陽和海口買了恒通雖然不假,但與它們同時定購的車相比,比例占多少?(貴陽額外訂購大金龍,宇通和黃海;海口額外訂購大金龍,中通,常隆,福田和海格),況且海口持續訂購過嗎?人家只是之前買過社區小巴而已,后來從沒買過,混動也是最近才買的.貴陽是恒通的大戶,為什么定單不全給恒通還要買黃海,宇通和金龍?道理世人皆知.
-----貴陽的情況你是yy,貴陽有比選的意思。什么叫道理世人皆知,那是你的道理而已。2010和2011貴陽買車最多的還是恒通,2012年要到年底才知道。現在妄下判斷沒意思。海口公交有堅持續訂一家的產品嗎?不是!他們的習慣就是各家買一點!沒有哪家產品占據絕對優勢!
你說恒通為全國各地提供公交車,而且是全國銷量前三,這完全是沒有依據嘛.——這是因為你拿不到各廠家的銷售數據。公交車銷量(不是商務車銷量或者客車銷量),恒通和黃海最近幾年都是前3位,2010年開始被宇通拿下第一(因為出口的公交車就占據了很大一筆單子),相對宇通40000輛產量,其實不算什么。。
誰不知道在那個年代是南有上客,北有京華,京滬一統天下的時代?恒通恐怕只是在西南地區才有點影響吧?就這么點小市場還能進前三?!你看看全國是用三龍一通的城市多?還是一通一江的城市多?---------完全yy,你不了解歷史,不用嘲笑。雖然計劃經濟時代重慶客車產量還不行,但是除開西南,在廣西,陜西,山西,山東等在1980年代就有公交公司購買重慶客車(那是建設部指定分配的,因為全國的計劃產量就這么大,就近購車買不到的,只能從其他廠家尋找),恒通進入全國公交車銷量前三的位置,是在宇通合資以后第二年,你也別拿揚子江來說恒通什么事兒,反正你也看不起揚子江。不過揚子江自從恒通的前身重慶宇通時代起,銷售量就沒超過恒通了。宇通老大地位就不用說了,也沒什么爭論,如果你要把三龍都算做公交車制造商,那的確是你的yy和到聽途說。
你說,恒通已有底盤三年資質,但你看它用過么?還不是做做樣子?說難聽點就是裝個B而已?底盤仍然還要采購一汽,東風和陜汽的.
------按你的意思,宇通,三龍不是也在裝b么,所有客車制造商不是在裝b么,有誰自己生產發動機啊?那全國的客車制造商,包括宇通和三龍一通都是在裝b么!黃海還能生產車橋(客車到很少用,其他曙光產品用得多一些),三龍一通能生產車橋和發動機嗎?
你的思維是不是有問題啊!一件工業產品,難道全部配件都要自己生產,用點其他廠家的配件,就叫裝b么,那每造一架飛機都是在裝b么?按照你的道理,全國的客車制造商,只有一汽,東風,陜汽,重汽等。其他都是裝b。。
另外你說一通一江沒那么差勁,那為什么蘭州沒有選擇它們的后置而選擇宇通?----你知道宇通的公關能力有多強么,在2010年開始的出口不利的情況下,為了保證40000輛產量的目標,全國到處搶占公交車市場么。很多都是不賺錢的么。40000輛產量,利潤才1億多。。什么概念?還有30000多輛都是公路車,那8000多輛的公交車,利潤非常的稀少,還得靠公路車的利潤來提搞整體利潤率。。宇通在2010年的蘭州開始買后置公交車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如果不是為了40000輛目標,宇通不一定會喜歡賣公交車。。。
西安為什么自打買了一次恒通后置后就再也沒買?----那批恒通后置車有一些問題(都得到了完全解決),但是這些問題不全是恒通的責任,黃海那批車一樣問題多(包括黃海早期12米前置車,西安車迷多喜歡黃海就不怎么提及而已,這本來就帶有感情色彩,以前還喜歡揚子江呢!還去過揚子江廠里搞團隊參觀呢!)。。恒通2011年仍然賣了90多輛公交車到西安各客運公司,包括公交總公司和巴士股份,并沒有因為那批40輛的車的一些問題而不買恒通的了。。西安的公交車市場,重慶客車開始包括恒通從來都沒有在上層有什么關系,黃海在西安不是牛b么,那不也得讓給安凱和中通進來玩玩?還不得屈服上層壓力?宇通你認為再好,就是進不去西安啊!!而且按照你的“貴陽買車”歪門邏輯,西安的公交車為什么要買這么多廠家啊,后置車都是買3-4家的,那不是各家都有問題,買一家不放心啊!
哈爾濱為什么最近不要說恒通后置就連前置都不買了?恐怕不僅僅是面子工程的需要吧?還不是說明它的后置不好么?人家公交公司又不是沒有進行過對比.----------恒通賣東北,我估計也有水土不服的原因,就是東北環境的經驗值,哈爾濱2011年還賣過幾十輛,聽說是交通局封殺,下面想買不給上牌,至于什么原因,還得請你多問問東北車迷。不過這種地域性的造車經驗,在初期肯定是有問題的,這個不避諱。恒通進入東北市場才2年多,哈爾濱不買了,其他3線城市不多說了,牡丹江,營口,這些地級市,一汽和黃海的傳統市場,每年也有批量的訂單,東北市場培育不容易,肯定要解決問題,迎難而上。還有的,東北造客車甚至三龍一通為什么在西南賣不動,盡管每年也有小批量進駐,但就是不成氣候,這不光是價格問題,還有恒通賣東北所遇到的同樣的問題,就是地域性經驗!在四川,恒通不受地方保護,和三龍一通一樣同屬外來客車制造商,在最近2年里,西昌,攀枝花,綿陽江油,廣元,達州等地,恒通相繼從新批量奪回宇通和黃海的一些拼下來的市場。而且公交車這個東西,本來付款方式就不好,不一定每個單子都做,做不下來,你就不能說人家造不好車(去年年底,四川的樂山,廣安等一些公開招標的單子,初期都流標了,為什么,價格太低!最后買了宇通啊,金龍啊等,但他們不一定就賺了錢,而恒通和蜀都,也不一定就想賣。有個廣告和利潤的取舍問題,四川市場,對于宇通和金龍可能就是廣告問題,而恒通看來,四川市場,賺錢是第一要務。。除非單子數量大。出發點不一樣,投標的效果就不一樣。)
再說一通一江的粗制濫造,噪音和振動大于同類產品在全國公交車迷界世人皆知,也是全國大部分公交車迷的共識,你以為人家都是沒頭沒腦的依據么?都是經過比對和考慮的,懂不?--------什么叫噪音大?什么個條件下?車廂內,前置車比后置車聲音大,車廂外,后置車比前置車噪音大,功率大的機器噪音更大!cng發動機比柴油機更大!柴油機比cng機器怠速抖動更大!什么叫世人皆知?唯獨公交公司不知?車迷的認識算什么?能代表全面的認識嗎?很多地方的車迷本來就認死理,除了三龍一通,其他都不是好東西!
你說,三龍一通的那些高科技東西是個表面功夫,那我反而問你為什么一通一江搞不出來?況且那些都是很實用的東西好不好?你以為宇通的熱管理技術是散熱用的么?錯!你懂不懂宇通的熱管理技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了?宇通的熱管理技術是用于根據發動機工況通過該系統ECU判斷來調整發動機電噴系統進行供油,以達到節油的目的.和發動機開不開散熱孔有關系么?
------你說的就對了,恒通自然不研究燃油客車的相關技術,因為主要是生產天然氣客車。這個宇通熱管理技術我的確不是很清楚,但是恒通2011年有賣過一批車裝有,看來是可以買專利使用權。而且宇通的這個ecu概念,也是聯合發動機廠家搞的。宇通自己不生產發動機。
另外宇通的熱管理技術是可選配置,有些地方購買的宇通并沒有選裝(其中包括珠海),而且珠海的宇通是LNG的,開散熱孔很正常,貴陽的恒通LNG前置不也照樣在尾部開散熱孔么?
-----貴陽前置lng車屁 股開洞,不知道你這里說是什么用意,那里裝有空調發動機,屁 股 裝有發動機的車子,沒有不開洞的。至少是側面開洞。。
我懷疑你是不是一通一江的說客或骨灰堅挺者,還是說你只是個菜鳥級的公交迷.如果是前者就怪不得你這么說了,如果是后者,那你就好好學學中國客車及公交的概念,再來這里教訓人.
-------教訓你到沒有,絕對談不上,只是看到你道聽途說的東西,就開始部分的夸大的情況,做一個相關問題回帖。對于你不了解,但是我不是客車界專業人士,只是一個有著13年全國公交論壇漫游的網友(我連車迷都談不上,因為對這個公交車到不是特別有興趣,對公交線路比較喜歡一點),如果還想了解我是誰,可以問問太原公交車迷里面的id叫“太原公交”的 關某人。13年的網游經驗告訴我,我從不亂說別人的不是,只是有時候看到別人亂說的時候,或者道聽途說的時候,就自己掌握的數據(特別是恒通的相關數據),做一番回帖。。
最后提醒你的是:三龍一通是中國公交的大勢所趨(現在已經有趨勢了),至于其它的野雞雜牌最終都會被和諧~
---------一個稍微正常的人,或者說對中國的體制還算了解的人,都知道,你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不說其他二線廠家,你把青年,swb,福田等廠家放在眼里的嗎?
------------我也講一個趨勢,以后的幾年里,遠的不說了,一個城市里的公交車,除開同時出現三龍一通中的2-3家的情況外,還將出現 黃海,中通,恒通,還有揚子江甚至安凱這幾家中的3家左右出現在同一個城市里的情況,這就是第二梯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