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旅游島建設要有先進的生態理念。”中國工程院院士金鑒明此言,獲得了第三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與會者的熱烈掌聲。
今天是研討會室內會議的第二天,主辦方專門為海南設立了一個“院士論壇”環節:“聚焦國際旅游島生態建設”。與會的6位院士和其他專家紛紛為海南的生態旅游發展、新能源建設、環境保護等獻計獻策。
要堅持生態立省理念
“GDP要增長,資源保證率、生態保護要兼顧,生態安全格局要穩定。”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說,海南提出的生態立省理念很好,值得堅持下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鐵珩認為,世博會提出了十個字:“低碳、綠色、節能、環保、循環”,海南可以率先實行。例如,海南不僅可探索人工濕地的除污凈化功能,還可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甚至可考慮將其建設成一個生態景點。還可考慮人工濕地涵養水量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解決旱季缺水問題,并防洪澇災害。
研討會召開前,與會專家對海南多地進行了考察,海南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工作得到他們的贊揚。不過也有人提出了擔憂。細心的臺灣中山大學助理教授于嘉順發現,某市在海堤外新種植了一片紅樹林,長勢不錯,但很多樹根已露出。他分析,這是海浪較大時將紅樹林賴以生存的底泥沖走了。“這比較嚴重。廣西有一片紅樹林就是因為建了海堤,失去底泥而進入死亡期。”他說,紅樹林的保護與恢復需要多方面的專家參與,海洋工程專家也不能缺席。
生態旅游是方向
“生態旅游是最時尚的旅游。”金鑒明說,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可以從旅游的定位、理念和模式下手,貫徹低碳旅游。海南旅游的起點很高,既是國際旅游,又是生態旅游,要與傳統旅游發展模式區分開來,“海南的旅游必須在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進行,任何旅游項目、設施的建設,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孫鐵珩認為,國內生態旅游的概念已提出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只是掛個名而已,沒走出開發—破壞—修復的怪圈。國際旅游島必須從硬件到軟件都落實到低碳上來,“要從觀光旅游轉型為生態休閑、生態養生旅游。”
金鑒明說,國際旅游島不能光靠自然資源,因為陽光沙灘不是海南獨有,可從創造健康的生態旅游生活方式突圍。海南發展生態旅游,吃住行都要向著低碳化、健康化發展,要建立無公害、有機食品基地,大量建設低碳綠色建筑,同時倡導綠色交通。
建立生物燃氣公交系統
“海南具有適合生物質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和地域優勢。”郝吉明建議,海南要加速推動生物質燃氣車用沼氣的發展。
郝吉明介紹說,2008年,國內首個車用沼氣項目“海口車用沼氣示范項目”簽約,由中瑞兩國企業借鑒瑞典斯德哥爾摩SL公交公司模式,在海口建立城市沼氣清潔公交系統示范。該示范工程已落戶老城經濟開發區,總投資1.2億元人民幣,于今年8月開工建設,計劃2011年底建成投產。
郝院士算了一筆賬:海南全省約800多萬人口,其中約40%為城市人口,生活污水污泥產量大;全省每年生豬存欄量超過200萬頭,豬糞是極佳的發酵原料;海南是水果輸出大省,菠蘿種植面積超過22萬畝,除少量莖桿還田外,絕大部分被廢棄,“這些生物質資源如果作為能源生產,每年可產生約2.25億立方米的車用沼氣,能滿足20多萬輛汽車的燃氣需求。”
他認為,如果這些生物質資源全部利用起來,將可促進海南實現“無油島”的目標,車用沼氣項目將帶動裝備制造業、生物技術研發等配套項目及農業垃圾處理、市政垃圾處理、工業生物質廢物處理等關聯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海南全省范圍建設車用沼氣工廠,建立生物燃氣公交系統,實現替代石油天然氣,減排溫室氣體,將為未來在全國推廣積累經驗。”
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
“首先還是要使海南人民先富起來。”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說。他說,海南可以圍繞旅游發展現代農牧業,可以建立芒果園、腰果園、咖啡園等,形成規模和產業,這是海南在全國有競爭優勢的,“這樣一方面可以進一步作為產業園觀光,另一方面可以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他認為,海南有很好的畜牧業發展基礎,牧草生長快,生長量大,可以大力發展奶牛和肉牛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