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省辦經濟特區22年來,海口公交行業經歷了3次歷史性變革,每一次變革都伴隨著劇烈震顫。
第一次:1996年
1996年,公交行業向社會開放,在ZF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鼓勵民營資本投入海口公共交通行業。大批民營企業通過公開投標獲得公交經營權,并涌現了“共速達”、“六龍”、“耀興”等深為海口市民熟識的民營公交企業。但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嚴格的管理和制約機制,部分民營企業不規范經營為這一行業埋下了隱患。名為企業所有,而實為私人承包,甚至層層轉包經營的中巴車如水中鯽,穿梭海口各條街道。最多時,中巴數量達到600輛。
一直獨自撐起海口公交行業一片天的國有海口市公共汽車公司,面對來勢兇猛而無序的市場競爭一度茫然無措。原本略有贏利的企業,轉眼間,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甚至一度瀕臨倒閉的危險。為求生存,海口公共汽車公司第一次將大部分線路對外承包經營,只留下2路和4路自己經營。
職能部門管理失位、企業競爭無度、運營混亂無序……整治公共交通,實施行業規范管理成為海口市ZF部門一項十分重大而艱巨的工作。
第二次:2006年
2006年,海口市決定對公共交通實施特許經營,通過對公交線路的公開招標,篩選出8家有實力的企業承擔海口公共交通特許經營業務。同時,確定中巴退市時間表。
第三次:2008年
2008年3月,《海口城市交通規劃》正式出臺。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陳辭明確提出公交回歸公益的思路。
與此同時,海口市再次祭出一個大手筆,在全國大規模引進清潔能源公交車,讓尾巴冒著黑煙的柴油公交大巴車快速退市,海口市公共汽車公司率先更換和改裝了250多輛燃氣車。
曾經在海口最早引進空調豪華大巴的“共速達”,因經營狀況不理想和集團戰略調整,宣布退出海南公交市場,國有企業海口燃氣集團欣然接下“共速達”,迅速注入巨資,當年購進70輛豪華天然氣大巴投入營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