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中旬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記者采訪了沈陽市一位樸實憨厚的司機。他叫王靖昊,115路公交車的高級車長。他自掏腰包獎勵讓座者的事情引起了記者的關注,在他的車上凡為老弱病殘者讓座的,他都會送上一張精美的卡片,表達謝意。作為普通公交司機,他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從我開始,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感謝您文明乘車!”就在記者采訪那天,一位旁觀的乘客出于感動給車隊送來一封表揚信,信中表達了一個普通市民對王靖昊行為的贊許,“他自制卡片發給讓座的乘客來鼓勵大家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頓時明白,原來司機除了開好車,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感染周圍的人,讓大家一起努力,從小事做起,從而讓愛心得以傳遞。”
采取措施推動讓座風氣形成的,還有今年2月北京在全國首推的“讓座日”,3月中旬武漢公交集團公司推出的讓座“愛心積分”活動……
讓座——— 一個本不應該成為話題的東西,近來卻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讓座的習慣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出了問題,與以前公共汽車上若上來老、弱、病、殘、孕乘客大多數都會站起來讓出座位相比,今天,讓座的人明顯變少了。為了搶座位擠得滿臉通紅;坐著的年輕人無視身邊的老人;老弱病殘孕專座上,穩坐著年富力強的乘客……當這一幕幕不和諧的鏡頭映入人們的眼簾時,相信每位市民的心情都充滿了復雜感。
讓座不難,只需站起來一個小動作便可完成。但讓座卻是大事,它是一桿文明的標尺,它考驗著每個乘客,也考驗著整個社會的良知……
□新聞點擊
一個普通乘客的感動:愛心司機讓愛心傳遞
2008年3月19日早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賴亞新如往常一樣,在115路公交車的始發站新華路上了車。就是這次行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車開到新華廣場時,上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因為車上擁擠,老人沒有站到座位附近,她一個人走到門邊,扶穩扶手。由于車上乘客很多,沒有人注意到這些。司機雖然播放了一遍鼓勵大家讓座的廣播,但由于老人沒站在座位附近,也沒有引起乘客的注意。車行駛到鐵路中學附近,前方路口紅燈,車停了下來。這時一個小伙子走到了老人面前,問道:‘老人家,您在哪站下車?’老人回答:‘醫科大學。’小伙子扶著老人問周圍的乘客:‘哪位乘客給老人讓個座?’話音剛落,一位年輕的女士站了起來,小伙子攙扶著老人走到座位前,向讓座的女士表示感謝,并送給女士一張卡片。”
當小伙子回到駕駛員的位置時,賴亞新這才意識到他是公交車的司機。與此同時賴亞新聽到了后面一位乘客對女朋友說:“還是那天那個給卡片的司機!”熱心司機的行為令賴亞新心里不禁為之一動,“每天乘坐公交車,讓座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從來沒有看見司機給發卡片的。”
帶著好奇心,賴亞新撥通了115路車隊的電話,詢問后得知,“這完全是這位司機的自發行為。”
車廂里涌動的愛心與文明,如三月暖風,讓賴亞新心底生發出由衷的舒爽。盡管是個旁觀者,但出于感動,賴亞新還是給車隊送來了一封表揚信。信的題目是:公交司機的典范。“他自制卡片發給讓座的乘客來鼓勵大家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頓時明白,原來司機除了開好車,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感染周圍的人,讓大家一起努力,從小事做起,從而讓愛心得以傳遞。相信得到卡片的人會很欣慰,會收藏好它。沒得到卡片的乘客也會頗有感觸,相信明天當他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讓座的。”
“讓座看起來似乎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但能給小小的車廂帶來溫馨,讓弱者感到社會的溫情,讓大家體會到溫暖。它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一個城市市民的素質。”
賴亞新在信中呼吁,“希望沈陽涌現更多像這位司機一樣的人,在各自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用自己的善舉感染周圍的人,這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得以發揚,沈陽的明天也將更加美好!”
□新聞講述
司機自掏腰包獎勵讓座究竟為了啥?
車廂內久違的溫馨,讓賴亞新的內心充滿感動。
賴亞新所表揚的司機叫王靖昊,是115路公交車的高級車長。3月19日,在115路公交車終點站,記者采訪了這個樸實憨厚的小伙子。
說起給讓座者送賀卡的事,王靖昊告訴記者,這也是琢磨了很長時間想出來的鼓勵讓座的做法。
做了多年的公交車司機,王靖昊說自己看多了公交車不讓座的事:“看著年輕人坐著,老人們站著,我這心里特別不得勁,總擔心突然剎車把老人給閃著。”讓王靖昊著急的還有,“公交車是城市流動的窗口,奧運會就要開幕了,不少外地客人來沈陽,他們不只是看奧運會,也是來看沈陽人文明素質的,而乘車讓座就是美德的一種體現。”
推出“有獎讓座”,一是為了提醒大家尊老愛幼,文明禮讓,另外也是他的一種心意的表達,“獎”是對大家讓座這種文明行為的一個紀念。
為了“紀念”讓座行為,去年11月,王靖昊自掏腰包從郵局買來200張可以兌獎的明信片,又找人在卡片背面印上了“講文明、樹新風、迎奧運、文明乘車”的字樣,這些總共花了他500多元錢。
有了有獎讓座明信片,在行車過程中發現有人讓座,王靖昊便會委托乘客幫忙遞上賀卡,如果車進站或者等待時間充裕,他更會雙手奉上賀卡表示感謝。
“開始人們不太理解,但后來大家知道了,很受觸動,讓座的人越來越多了。”王靖昊說他發賀卡最多時一天就發出了幾十張。
“當然,許多人讓座是發自內心的,并不是因為有了明信片,有時乘客讓座后喊了半天他們也不過來領賀卡。”他強調說。
在車上,有人還對他說:“師傅,謝謝你了!”當聽到這樣的話語時,王靖昊的心里真是暖呼呼的,“挺感動的。”
愛心是可以傳遞的。一個親戚知道王靖昊的善舉后,主動打電話要幫他印刷設計賀卡。
得知王靖昊的自發行為,沈陽市郵政局、市文明辦和市交通局也向車隊贈送了價值3200元的有獎賀卡2000張。
3月19日記者采訪時,王靖昊告訴記者,大家的支持與鼓勵,讓他有信心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今年他鼓勵讓座又有了新的做法——— 類似的“積卡換獎”。現在他已經自費制作了3000張讓座卡,又花140元錢買了福娃鑰匙鏈,準備送給讓座乘客。“乘客每讓一回座,我就送他一張讓座卡,如果他能攢夠五張讓座卡我就送他一份小禮物。”
“要是大家都能起來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出座位,花再多錢也是值得的。”王靖昊由衷地期待。
在王靖昊遞過來的讓座卡中,記者看到了“用我的愛心傳遞您的文明”這樣溫馨的讓座宣傳語,而車廂內張貼的“愛心融入心中、心中融入文明、文明體現行動”的讓座宣傳畫更讓乘車環境增添了無限溫馨。
□新聞調查
橙色座椅,折射多種心理
讓座不難,只需站起來一個小動作便可完成。但讓座如今卻成了沉重的話題。記者幾天來調查采訪,擷取了幾組鏡頭,看后頗令人深思。
鏡頭一:坐著的年輕人無視身邊的老人
下班高峰期,車內非常擁擠。60多歲的王大娘接完孫子后回家。擠在人群中,老人的手緊緊抓在座椅靠背的上部,即便如此,老人的身體還是因為一個急剎車而被狠狠地甩了一下。車停下,老人挪了挪身子,又用力抓了抓座椅靠背。而在她身旁的座椅上,坐著一個穿校服的孩子,眼睛盯著車窗外,一臉漠然……
鏡外音:從紅紅火火宣傳雷鋒精神時代走過來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記憶,那個時候讓座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不讓座反倒讓人們覺得不太一樣。
說起讓座,20多年前發生的往事依然清晰地印在張先生的記憶里,甚至被他夸張地形容為那是一場“讓座事件”。有一天張先生下班后坐公交車回家,他坐的座位是緊鄰過道的座椅,因為當時正專心看一本書,沒有注意到旁邊站著的老人,當同座的乘客給老人讓座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剛才不夠 “禮貌”,這一情景碰巧被同車的一位同學看到了,過了兩天,他收到了那位同學聯合班級幾個同學的“指責”信,大家“口誅筆伐”讓張先生的心里難受了好一陣子。后來這封信在當地媒體刊登,引起強烈反響。從那時起,張先生上車只要看到老弱病殘者,會馬上站起來讓座,有時甚至出現了這樣的 “極端”:上車就站著,有座位也不坐。
相比于以前濃厚的讓座氛圍,如今讓座的明顯減少了。沈陽市精神文明辦有關人士說,一些年輕人現在的確不愿意讓座,他們可能覺得沒有這個義務,讓不讓都無所謂。人和人的素質本身就參差不齊,做法也就有所不同。但弘揚社會公德,關心弱者是公民最起碼的一個公德。
鏡頭二:
善意的謊言:下一站下車
擁擠的公交車內,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太太慢慢上了車,一位女士很快站起來,伸出雙手扶住了老人,說:“坐這吧!”老太太笑著婉拒說:“不用了,過幾站就到了。”女士熱情地說:“您坐吧,我下一站就下車。”就這樣,老人坐到了座位上,而那位女士卻微笑著擠到后面。公交車過了一站又一站,女士沒有下車。當老太太下車時忽然看到站在過道上的女士,不禁一愣,隨即兩人相視一笑……
鏡外音:座位似乎成了“稀缺資源”。這樣善意的謊言不僅發生在年輕人身上,老年人面對擁擠的狀況,也經常對讓座的年輕人說:“你坐吧,我下一站就下車。”依然是,公交車過了一站又一站,老人仍舊牢牢抓著扶手站在車內。
記者曾經給一位大爺讓座,大爺開口說的話卻令車上乘客驚訝不已,“我是老年人,出來玩的,你坐!你們年輕人上班很辛苦的,我就當做鍛煉吧。”后來在記者的堅持下老人才坐到了座位上。
面對擁擠的車廂,一些人擔心 “受惠者”不好意思,裝出要下車的樣子。有一次,車上很擠,一位四十多歲的女士站在一個小伙子旁邊。小伙子一開始沒有動靜,過了一站后起身,也不說話,等女士坐下以后,他往下車門方向走去,人們還以為他要下車了,可是又過了好幾站,他還站在那里。
鏡頭三:
是誰坐了公交專座?
在顛簸的公交車上,“老弱病殘孕”座席上坐著年輕力壯的小伙,旁邊就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小伙子也似乎懂得這樣不禮貌,開始把頭扭向窗外,仿佛沒有看到。這樣的一幕,我們經常見到。
鏡外音:網上曾經有一段這樣的新聞:幾位乘客動員坐著專座的妙齡女郎給老人讓座,不料該女郎理直氣壯地說:“車上那么多座位,憑什么叫我讓?”一名中年男子說:“因為你的座位是老弱病殘專座,而老人就站在你身旁;另外車上這么擠,其他人想讓座,老人也要折騰一番才能擠過去。”女郎面向窗外不予理睬。中年男子大怒,一把將妙齡女郎拽離座位,讓老人坐了上去。
“專座”是為老、弱、病、殘、幼和其他需要幫助的人群提供的座位,只要不是坐“專座”的對象,就不應該去坐。見了老、弱、病、殘、孕等,應該主動讓座。但在公交車實際運營中,特需乘客坐在特需座席上的概率卻很低,特需座席幾乎成為公交車上一個被忽略的存在,很多乘客早已沒有“把特需座位留給最需要的人”的概念。
因此,這項制度化的措施需要有人來執行,需要有人來保護這幾個座位的“專屬權”,一旦有人侵犯,必須得到糾正。而司乘人員的做法,起著重要作用。(未完待續)
照片詳見http://epaper.lnd.com.cn/lnrb/20080402/index.htm點擊第七版 徐曉敬 萬 重
[ 本帖最后由 公交10001通 于 2008-4-3 10:16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