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為兩萬多人指路
搞餐飲的王建華在知天命之年趕了一回時髦,成為一名都市向導,近3年來已經為2萬余人指路,為了方便外地人,他還在自己經營的小餐飲店門口掛了一個小黑板,上面寫著“歡迎問路”。
每天指路20次左右
三山街地鐵站4號出口出來后,右邊有一條名叫金沙井的巷子,進巷不久在金沙井88號-1有家名叫“臺灣味道”的小飯館,館子極小,但是門口懸掛的一張小黑板很醒目,上面除了宣傳該店的特色元宵外,還寫著:歡迎問路。
這個“免費問路”招牌已經存在3年多了,店老板老王就是指路人,據他介紹,平均每天大約為人指路20次,多數是問:“到夫子廟怎么走?”“南京還有哪些人文景點,如何乘車?”
老王為何想到張掛“歡迎問路”的小黑板呢?據悉,自從開通地鐵后,不少外地人直接從南京火車站坐地鐵到三山街站下,因為這個站點距離夫子廟最近。然而,走出地鐵站后,很多人連方向都辨不清楚,守在店門口的老王經常遇到一些問路的人,于是萌生了一個念頭:干脆主動為別人指路吧。如此一來,問路的人就更多了,老王為此每天都要多喝不少水,連普通話都比以前要標準一些了。
送天津人到集慶門
熱心助人的老王也有意外收獲。據了解,不少問路者都愿意在他的店里吃飯,有的到夫子廟玩幾個小時后,又回到他的店里吃下一頓。
去年,大連某不夜城的副總來寧出差,打算回去前到夫子廟逛逛,他向老王打聽路線時,還問“南京有哪些特產,在哪里能買到最正宗的?”一碗面條吃下來,兩人已經聊得很投機,那個副總丟下1000元,拜托老王幫他買“10只鹽水鴨、5斤茶葉”。2個小時后,他從夫子廟回來,接過老王買來的東西與余款后,非要酬謝老王100元,被老王硬塞回去了。
兩個天津人住在金沙井一帶的一個旅館里,一天三頓都在老王的店里吃,連吃了三天,有時,早上店還沒開門,兩個天津人就站在門口等了,他們吃了上頓就會告訴老王,下一頓他們吃什么。那些天,他們到哪游玩,都會征求老王的意見,在他們出游前,老王總是幫他們畫好往返路線圖,離開南京時,老王還把他們送到集慶門,叮囑他們沿著城西干道一直開,就到南京長江大橋了。
安徽蕪湖、馬鞍山的一些生意人來寧批發服裝時,也喜歡到老王的店里吃飯,聽他侃一些南京近來發生的好玩的事情,老王稱,每次安徽人來了以后,他就要扮演“老吳”的角色,“老王韶新聞”在顧客中很有吸引力。
做甜食有一手
老王的“臺灣味道”實在太小了,連廚房在內,只有6個平方米左右,三張餐桌一擺就沒有多余的空間了。生意忙的時候,里里外外都坐滿了人。
生意這么好,或許和老王的經歷有關。據悉,上世紀80年代,老王曾經是夫子廟蓮湖甜食店的經理,在他任職期間,蓮湖甜食店擴展了3個分店,員工60多人。當時的麻團才賣8分錢一個,老字號蓮湖甜食店有百余種糕點,每天顧客絡繹不絕,有的店一天的營業額就有好幾千元。
老王的愛人以前也是蓮湖甜食店的員工,做糕點、炒菜樣樣精通,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南京人流行在家里辦喜事或喪事,兩口子經常各別一把刀就出門賺錢了,有時夫妻二人一道,幾十桌菜不費勁就做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