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廣場家喻戶曉,地鐵車站就該叫天府廣場站”“小天竺站建議叫川醫站,好找易記”“車站名字最好和街道名字相聯系,否則不好記”……昨日,地鐵1號線工程16座車站向社會公開征名的消息公布后,在市民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市民紛紛以網絡、電話、傳真等方式為地鐵車站取名,本報熱線962111也接到了近百位市民打進來的電話為地鐵車站取名。據粗略統計,昨日有200多位市民通過各種方式為地鐵車站取了400余個名字。據悉,此次站名征集活動將至本月28日截止。從市民對地鐵車站取名的建議來看,市民為地鐵車站取名的思路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型:
名稱不改型
本地人外地人都好找
一些市民建議,目前地鐵1號線的車站名稱從開工后便為市民所知曉,改名沒有必要。市民張先生稱,名字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只要市民認可并且好記就行,目前這16個車站已經為市民所熟知,改了名字要適應一段時間,反而會給市民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
一些市民表示,地鐵今后也會有很多外地人乘坐。因此,為了方便乘客,車站站名應該好找易記,與周圍地名(主要街道或是著名建筑物)相關,符合市民的出行習慣和出行需求。市民張先生表示,火車北站、火車南站、天府廣場站等這些指認性比較強的車站站名,不應該變更,“如果火車北站換個與火車站不相關的名字,外地游客去火車站都不知道該到哪個站下車。”
基本全改型
地鐵站名應有本身內涵
一些市民表示,16座車站就是應該有自身的特色含義,除了個別車站工程名稱本身已經很具特色外,這些站名基本上都應該改用新站名。市民謝先生為地鐵站取名稱就屬這類思路的典型,他昨日打進本報熱線962111,一口氣將自己取的地鐵新站名念了一遍:紅花堰站改為思源站、火車北站站改為火車頭站、文武路站改為和諧站、騾馬市站改為奔馳站、錦江賓館站改為母親河站、小天竺站改為小天路站、省體育館站改為健康站、倪家橋站改為幸福橋站、桐梓林站改為林海站、火車南站站改為南大門站、南三環站改為環球站、新益州站改為新五州站、孵化園站改為桃花源站、新會展中心站改為新發展站。
歷史記憶型
根據歷史文化背景取名
對位于歷史較悠久區域的地鐵站,一些市民表示應該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取名,才能突出地鐵站自身的特色,打造屬于自身的文化。市民熊先生則是這類思路的代表。他表示,地鐵車站站點名稱要便于記憶,有歷史感,比如建議文武路站改為文殊院站,錦江賓館站改為錦江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