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M293 于 2024-8-8 10:06 編輯
1998-2003年,當國內其他城市拆除已有的電車(特指無軌電車,下同)網絡或者縮減電車規模之際,廣州提出“發展電車”,電車線路由6條增加至14條,將原先只在珠江北岸中心城區運行的電車系統,擴展到東北部的沙河天平架;舊機場以北的新市;珠江南岸的海珠區等地,并且保持沿途架設線網。(盡管當時也有“敗筆”,比如人民北路北段的線網多次復建又多次棄用;環市西路與廣園西路北行線網爛尾;前進路只安裝設備卻未架線等,但相對于全城電車規模,皆可原諒。)
此后若干年,廣州出現了多款“自產”電車,并且開通了夜班電車線路,在當時都引以為豪,也為電車發展史增加了宣傳亮點。
2016-2021年間,盡管“自產”電車陸續下線,電車線路延伸至未增設線網的聯和、芳村等地,但起碼都能保持電車線路規模,繼續購買外地生產的新電車。
2022年后,廣州宣布不再購買新電車,并于今年下半年起停運了兩種電車車型。如今“宇通電鯊”已徹底消失;首批“福田電鷹”也已退役,110、112、114三條線路變成不需接線的“汽車”運行。
目前廣州電車踏入低谷,好在現存電車數量還不至于奇缺,“假裝樂觀”推測上述三條線路是“取消原有車型配置”的直接產物,線網還在且相對完整,不排除調用其他線路電車投運的可能;并且最晚購置的電車使用10年,也還能繼續走完20年代后半段,其間亦有可能政策轉變“拯救”廣州電車。但改變不了社會進程(無論好壞),只能改變自己,至少是充分“積累財富”。在業已保障廣州電車“歷史鏡頭”不缺失的情況下,期待廣州電車能有個“對全體市民都友好”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