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城市內中長途公共交通出行,恐怕除了坐車免費的老年人和對時間完全沒有要求的,基本都會選擇軌道交通,優勢太明顯了。冬暖夏涼不堵車,出站也可以在就近的口出,甚至可以直接進入要去的商業綜合體,不用像坐公交到了站還得在嚴寒酷暑風沙暴雨霧霾中走到目的地。就北京公交這德行,冬冷夏熱車上還沒幾個能舒服坐的座,再加上堵車,長時間坐車和自虐差不多。短途出行或作為接駁線路公交還是有一定優勢,但僅限于3公里以上5公里以下的大致區間,更短的距離很多人就騎車了。另外短途出行中有些特殊情況我也是更青睞坐地鐵,比如出發/目的地正好在公交站之間或需要過馬路不方便乘公交——舉個例子,從望京華彩看完電影去利星行中心吃飯,地面公交雖然有404、451直通但首先坐車就要過馬路,下車站無論是404的地鐵阜通站還是望花路,或是451的望花路東里,都得走一段再過馬路,直接坐14號線東湖渠C口進阜通C口出不香嗎?
從根源分析,年輕人即使本地年輕人也更偏愛地鐵的原因在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經驗和成長背景,00后上小學到中學這段時間恰好是北京地鐵加密成網的階段,也是公交線網開始大面積調整極不穩定的開始,這代人對于地鐵線路和走向的熟悉是先天的,在記憶是一張白紙的年紀就記憶了地鐵線網,就像更年長的人對當年月票有效公交線路的熟悉一樣。如果是一個外地人或者不關注公交的人,十年前開始記憶北京公交線網,那絕不會比背下唐詩三百首容易。您BPT線路月經式調整,還不斷開各種微循環小線,連公交迷都記不住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