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sundasheng 于 2021-12-25 16:41 編輯
線網說完了再說配車
1 車輛品質下降。2011年以來,我市購買的公交車大都為全車雙層玻璃,雙層玻璃優點為阻隔車廂內外熱交換,起到良好的保溫保冷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冬季和雨天玻璃不起霧,不長霜。而自2018年以來購買的純電動公交車,民營公司大都是全車單層玻璃,交通集團采購的也是雙層玻璃占全車玻璃比例不高。我市冬季時間長,車內乘客呼吸產生的水蒸氣在車車窗結霜,乘客無法直觀看見外面車到哪了,和20年前我市公交車玻璃沒有區別,乘車體驗下降。
2 發車率不高。以一條配車25臺車的線路為例,每天參與運營的不超過20臺,高峰時段除去在終點待發的可能不超過10臺,也就是一個方向只有5臺車。我市公交線路普遍30-40公里,個別50多公里,車和車之間平均距離6-8站,3-4公里,約15-20分鐘才能等到下一班車。過去普遍認為的大線發車間隔也被拉長,車內人多造成聚集。
3 天黑后不開棚燈。能不開就不開,能開廣告燈就開廣告燈,能開1/4就開1/4,最好的就是一側開一半(極少見)。現在要求乘客上車掃碼,有的乘客后上車來不及掃碼,車門關閉后門口燈關閉,車內掃碼很困難,因為黑掃不上碼和駕駛員吵吵的也不少。還有有些乘客想看廣告窗里的線路圖,即使開了內飾燈不開廣告燈看起來也很費勁。車內環境黑還容易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既然有燈為什么不開呢?
4 夏天不開空調,冬天不開暖風。集團車還好點,但在初冬時候,也明確跟司機說過不讓開暖風,司機開車凍大腿,帶棉帽子,乘客上車后想暖和暖和結果沒得逞。民營線路暖風吹出來的風感覺不到溫度,和冷風沒啥區別。個別司機自己知道冷開自己的暖風,吹會關上,就是不管乘客。既然政策買了純電安了柴油暖風,那就好好用,要不就買燃料車,燃料車水循環暖風真的很好。
夏天我市規定26℃開空調,可是超過26℃能有幾天呢,全天溫度不夠不開,實時溫度不夠不開,開一會司機嫌吹得肩膀疼關了就關到終點。
5 公交站臺被私家車占用不商量。特別是二環外,站臺全是違停車,乘客在第二排,第三排車道上下車,乘客不安全,公交車進不去站也堵塞交通。
6 電子站牌大都成為擺設。一直跑的線路從安上電子站牌就不顯示實時。要么就是屏幕壞,下面紙質得蹲著看,離了歪斜的,掉色的,錯的一堆一堆。
7 退路進場。說是退路進場,可有幾個場站讓乘客進,宣傳說乘客可以暖屋子候車,哪個場站做到了?從110最早的天鵝灣,不還是在站臺候車,車發出來在馬路上等發車時間,乘客在車上等發車。像是132群力第二大道,車不到點不出院,出了院上完客直接就走,乘客就得在外面挨凍。
然后還有退場占道的,比如1路車輛廠文化宮,好好的一塊地方讓停車場用了,公交車只能占道停。公路大橋原先融府康年門前的區域,自始就是公交車首末站,現在也是停車場,搞得136挪到愛建始終沒讓他進院,一直是占道停放。
哈站改造居然沒給公交車留下太多區域,客運站前面區域都停不下幾臺車,更別指望338 343 551 383能進來了
8 線路越抻越長,越來越繞。隨著城市發展,各線路都在不斷延線填補空白,但配車數卻沒有增加,還有的為了補缺各種兜圈子,122 125的世茂翡冷翠,47的永安城,131的翠湖天地一帶,這些完全可以社區巴士取代。還有不少線路整體上呈C形,W形,在不倒車情況下增加乘客乘車時間和距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