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微循環公交的魔咒:V116路率先加車,助力沈陽創建公交都市 http://www.shenyangbus.com/a/mtsy/2019/1107/10548.html
近兩年,沈陽開通了不少微循環接駁公交線路,大多數線路運營的都不太理想(安運公司的除外),有的配車數只有1-2臺,時不時的還會有運營不下去而停運的。
因此,在不少市民的眼中,“微循環公交”就等于是“死循環公交”、“惡性循環公交”,等一輛車的功夫走都走到了,誰還會去乘坐呢?
不過,V116路開通兩年來,卻將“微循環變死循環”的魔咒徹底打破了。
V116路由沈陽金谷北側的中南旭輝和樾始發,經北一路、北二路沿線多個小區,至鐵西廣場地鐵站終點。線路開通后,始終以服務市民為宗旨,車隔控制在15-30分鐘之內,將客流慢慢培養了起來。
從本月起,線路又新增加4臺配車,來源于217路支線,配車數增加至12臺,車隔縮短至10-15分鐘,日發車達100班次。
筆者注意到,在“車來了”公交查詢APP上,目前可以查看到9臺車的信號,基本滿足乘客的日常出行需求。V116路儼然已經成為微循環公交線路中的一面旗幟,并不斷做大做強。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微循環公交,當初的口號叫得真挺響亮的,“解決最后一公里”,“新型公共交通方案”,“城市的靜脈”,“線路互補資源共享”,“縮短百姓乘車半徑”,“開通至最后一個車間”,“進校園進景區”等,一個個美好愿景聽上去確實值得期待。然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還真不是那么回事兒。
現如今,共享單車越來越方便,同樣是1塊錢,最后一公里路程,“我”憑什么選擇“你”,微循環公交?
2017年初,微循環公交一口氣規劃了60條線路,采購了130臺新車,大有跟共享單車PK一番的氣勢。截止2018年初,最終只開通了20條線路,使用了80臺新車。剩50臺新車沒用上,轉給了康利公司249、251等線路,此后微循環公交便停滯不前,走起了下坡路。V127路設立完站牌卻因為種種原因至今尚未開通。各種問題都暴露出微循環公交在沈陽的發展出現了瓶頸,甚至沒有了前進的方向,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V127路站牌
最近這幾年,全國各大城市都在搞微循環公交,仿佛是一陣春風刮來,遍地開花。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微循環公交到底有沒有發展空間?
微循環公交的理念沒有錯,在一個公共交通完善的大城市里,微循環公交就是起到補充、輔助、接駁的作用。然而,沈陽的公共交通本身并不夠完善,線網還不夠全面,各公交企業之間明爭暗斗,尚未形成一個統一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在沈陽,微循環公交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成功。現階段,沈陽公交的首要任務其實還是打好根基,將城市主干線公交做實做好,整合公交企業,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微循環公交才能是水到渠成。
微循環公交的優勢是舒適度比共享單車高,風雨無阻。但目前,沈陽微循環公交的劣勢還是很明顯,車隔過大、等車時間長、站點設置不合理,等等。
如何將劣勢變成優勢?
1、提高服務水平,公布發車時間表。在站牌、車內、網絡上公布準確的發車時間,并根據客流變化及時調整運營方案。不應嘴上說一套,實際什么都不做。主動與“車來了”等主流公交APP、地圖查詢軟件技術對接,推動互聯網+智能公交的創新建設。
2、提高政府補貼,降低微循環公交票價。出臺換乘優惠方案,如微循環公交與干線公交或地鐵間的換乘打5折,甚至免費,吸引乘客回歸公共交通。
3、延長運營時間,與地鐵同步。目前微循環公交的末車時間大約在18點至19點,應延長運營時間,與最后一班地鐵或干線公交接駁。
4、遇到問題,及時調整。微公交開通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客源培養也差不多完善了。在這兩年里,很多線路因客量稀少,導致車隔加大,陷入惡性循環,幾乎無法繼續維持。對于這種線路,在問題出現的初期就應該及時做以調整,而不是像V102、V124、V125、V129路一樣最終選擇停運。
筆者并不反對微循環公交,但微循環公交畢竟是新生事物,需要用更多的創新和努力才能把它運作好,而不能再用傳統的公交模式和體制來管理,否則恐怕真的還會有更多的微循環公交走向窮途末路。
期待其他的微循環線路,也能夠向V116路學習,將“微循環”這一“品牌”支撐下去,發揚光大,為解決市民的最后一公里路貢獻力量,為創建公交都市添磚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