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城澗 于 2016-8-7 20:13 編輯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北京生活過的人肯定忘不了紅白相間的“五七式”公交車。這型已被時代淘汰的公交車,如今只能出現在老電影、老照片和人們的腦海中。事實上北京還有兩輛“五七式”公交車,被愛好者們珍藏在北京老爺車博物館“供養”,兩兄弟中最老的公交車曾在8路公交運營。經過近一年的修復翻新,如今這兩輛爺爺輩的公交車都可以上路了,最高時速可達55公里/小時。
“五七式”公交車現身懷柔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典的紅白相間的“五七式”公交車是很多北京市民的記憶。那個年代機動車不多,公交車和自行車是城市主要的風景線。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公交車前有意無意的合影被留存在老照片中。誰也沒承想,這樣的公交車還能再次出現在北京的街頭。
中國僅存的一輛“五七式”公交車現珍藏在北京老爺車博物館,享受到文物級別的待遇。而它經過了多位愛好者的修復不僅復原了當初的外貌,還恢復了行車的功能,上路能跑到55公里/小時!
在懷柔老爺車博物館見到修復完成的“五七式”公交車。這輛現存的“五七式”公交車生產于1965年,現在已經59歲了。修復后的公交車與年輕時一樣有著經典的亮紅色與乳白色兩種顏色相間的車身涂裝。與現在的公交車不同,它有著醒目的白色車燈,車前方有整片用于散熱的格柵,車體頂部有著漂亮的弧線。車身上印有北京市人民汽車公司和1-153的車輛編號。
“五七式”公交車車身內部的布置也與現在的公交車有著很大的不同,上世紀50年代末,公交車上沒有空調,只能通過車窗通風。車窗的設計相當有講究,駕駛員處的前擋風玻璃與現在的住宅玻璃類似,窗戶上端可以開啟通風;乘客座位上面的車窗則是手搖式,通過把手可以控制車窗的升降。乘客的座椅和地面都是木頭制成。車上的不少零部件也很有特點,比如過去的公交車沒有轉向燈,轉向設施位于車內,需要司機在轉彎時手搖動示意后車。車頂照明的頂燈,是紅色和白色兩個顏色,這主要防止純白的燈反光影響司機的視線……
這輛“五七式”公交車上的每一個部件北京公交集團客一分公司專51駕駛員田健和中國汽車報編輯吳戈都能如數家珍。是他們將這輛“五七式”公交車從工地里的廢鐵變成了現存最老第一代客車孤品。
在工地上發現“五七式”公交車
2000年左右,“五七式”公交車逐步廢棄,愛好者們開始在各地尋找早年的公交車。2007年,鍥而不舍的愛好者們終于在青塔地區的一個建筑工地里發現了這輛“五七式”公交車。
但見到老公交車的喜悅很快就被它的破敗沖淡。據愛好者田健介紹,剛發現它的時候,只剩一個空架子,車里面的部件幾乎全部消失了。“車的表面破敗不堪,到處都是銹跡。車內發動機、儀表臺、座椅也都不見了。”
這輛公交車在報廢后流入到了私人手中,后輾轉到了建筑工地,被工人們當成了工棚,工人們在車內睡覺,并在車內放置了一些生活用品。車內的各類機械零件也逐步壞掉或者消失。發現這輛“五七式”公交車后,田健、吳戈等愛好者一直想辦法去收購它,并聯系接納場所。不想在聯系的過程中,這輛公交車因為工地的遷徙再次消失。直到四年多之后,愛好者們才重新在上莊水庫附近的一個工地再次發現了它。
“最開始我們發現它的時候,公交車的身份證,也就是寫著這輛車的生產日期和技術參數的銘牌還在,我們激動地拍了照片,但再次找到它的時候這塊銅牌也消失不見了。”
經過反復溝通,田健找到了北京老爺車博物館館長雒文有。雒館長是個愛車如命的人,他很快就看到了這輛車的文物價值。經過多次與車輛主人協調,最終以一萬元的采購價拿下了外人認為的“破爛”。
車輛修復工作歷時近一年
2012年寶貝到手之后,田健和吳戈等人雇用了專業拖車公司的拖車將“五七式”公交車拉到懷柔。2013年5月開始修復。為此,愛好者們成立了一個專業的修復組。吳戈負責采購需要的零部件;有著十幾年車輛修理底子的田健當起了修理工;北京公交集團第二客運分公司電工王辰當起了電工,修復公交車的所有電路和供電設施;北京老爺車博物館雒館長的兩名修理工負責施工;一位本職工作為美術教師的愛好者姚林負責噴繪車身上的字;一位家住門頭溝的愛好者當后勤人員,為裝修隊采購食物并負責修復后公交車的美容……
事情遠沒有修復組成員想得那么簡單。對于“五七式”公交車,修復組成員幾乎是一無所知。為了復原這款公交車,吳戈大半年的時間都在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購買零部件。由于車內的設施都已不見,很多零部件由于沒有原來的設計圖紙和尺寸很難被修復。“我當時真的是想盡了辦法,后來竟然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一本公交資料匯編,里面有這款公交車的部分圖紙。”
有了圖紙,施工也是無比困難。吳戈從網絡上、汽配店以及公交員工手中淘來各類的老部件。“這些老部件找起來非常難,一旦找到都要買好幾份備用。而大部分的部件已經停產。”最后,吳戈購買了車輛的制動系統部件、燈具、油水分離器等配件,自己花費近一萬元。
安裝容易,但要讓老部件變得靈光卻十分不易。比如駕駛員的儀表盤是先購買的鐵皮,然后再由修理工一點點手工打造而成的;乘客的座椅先是根據照片設計比例,然后從公交公司的庫房中找到一個舊椅子,按照舊椅子的模樣做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零部件,公交車的外貌特征也是費盡心思恢復過來的。吳戈介紹,“公交車上的銅牌和車身噴繪的字體在現在的電腦字庫中都沒有,因為當時這些都是人工拓出來的。后來是我們一個美術專業的愛好者用紙板做的模子,再噴繪出來的。”
車上的亮紅色油漆也并非隨意,他們請教了老公交師傅、生產企業的師傅,逐步恢復了車上的面板和上面的噴漆。“當時噴漆也都是人工,并沒有精準的色系色號,后來只能憑借記憶和資料盡量恢復了。”吳戈說。車輛路號也根據資料恢復為8路。
由于修復組成員都有本職工作,修復工作只能在周末進行,加上沒有先例,整個修復工作耗時將近一年。
車輛已恢復到運營狀態
2013年前后,“五七式”公交車修復成功。差不多同時,一輛生產于1972年9月的二代BK640B公交車也被修復。目前,這兩輛公交車均被收藏在懷柔老爺車博物館。第二代公交車因為相對年輕,恢復起來困難要小很多。據不完全統計,這兩輛公交車是目前中國僅存的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客車。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兩輛公交車不僅僅是樣子上復活了,在功能上也獲得了新生。改造標準全部按照可以“運營”進行。改裝后,這兩輛公交車的最高時速可達到55公里/小時,完全恢復了當年運營時的水準。
“我們開這輛車在懷柔跑過,當時大家以為在拍電視劇呢。如果在天安門前門跑一圈,絕對能嚇到人。”吳戈笑著說。
不過,雖然這兩輛公交車已經復活,田健心里仍有一個夢想,“現在外行人一看就是老公交車了,但我們的精力和財力有限,車的外觀和噴漆并沒有做到極致,還沒有做到最完美的恢復。如果有汽車廠商從專業的角度贊助,用不了太多花費,他們基本可以恢復到車輛當初的模樣。”
因為珍貴,這兩輛公交車也參演了不少電視劇,細心的觀眾可以在《正陽門下》等影視劇中找到它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