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比喻市民從公共交通站點往返住宅的距離,走個一兩公里,步行十幾分鐘,這種距離一般都“不長不短”。
雖然公共交通在快速發展,但城鄉結合部、大型社區的交通接駁遠沒到位。因此,自2009年起,很多街道補貼資金,尋找運營公司,在轄區內引入了社區擺渡車,這種社區擺渡車很快受到居民的擁護。僅朝陽區就開通了55個社區70余條擺渡線路,惠及31.2萬人。但社區擺渡車遍布街頭后,問題也來了。
石景山區市政管理委員會曾表示,電瓶車不具備路權,運營存在隱患,不提倡公交化經營。曾有社區擺渡車發生事故后,沒車牌沒行駛證被判全責,相關部門干預后才免于處罰。當然,社區擺渡車還有更直觀的亂象:“狂飆”、闖紅燈、逆行。
一些社區擺渡車陸續遭到“封殺”,但有居民表示反對后,又在其他地方尷尬地“復活”。直到2014年6月,朝陽區社會辦緊急叫停轄區內所有社區擺渡車,引來其他區縣效仿,“官辦”社區擺渡車從此走下“歷史舞臺”。
當初進入北京市場的天津一家電動車企業負責人胡俊表示,他們至今都認為“禁令來得太突然,以至于搞社區擺渡車就像干壞事一樣”。為了爭取社區擺渡車的“路權”,他們多次和屬地政府協商,但因為社區擺渡車處于法律空白,最終沒了下文,車企無奈退出運營。隨后,車主們開始大范圍退車。“都是沒開幾個月的新車,價格不便宜。下家沒必要買二手的,所以只能低價處理,弄得車企和車主都很難受。”
社區擺渡車停擺后,當初作為便民服務大力推廣的街道也不愿意再多談。方莊街道工作人員表示,現在街道轄區居民的交通接駁問題直接由交通部門來協調,和街道關系不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