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5日 07:21
廈門日報
仙岳路施工,引發“蝴蝶效應”,從一條路堵到了整座城。如何從“堵局”中脫困,成為熱點話題。面對全市的擁堵問題,還有哪些措施能夠緩解?昨日,記者采訪了我市規劃部門。
難題:鐵路線把廈門島隔成兩半
動作:再建11個通道“穿”過鐵路
一次施工,就讓全城“添堵”,從根本上來說,源于島內特殊的交通環境。鐵路線把廈門島分隔成了東西兩側,而穿越鐵路的東西向通道卻極為有限。“目前有湖里大道、金湖路、仙岳路、呂嶺路和蓮前西路。”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師丁明告訴記者。在這五條路里,仙岳路承擔著最大的車流量。
車流量大于道路承載力的供給量,堵就成了必然結果。因此,仙岳路等東西向道路的疏堵之路,便是增加次一級穿越鐵路斷面的東西向通道。目前已經有11條鐵路沿線通道開工建設,其中4個是人行通道,7個是車行通道。這些通道工程已經在近兩個月陸續動工,此次仙岳路施工的就是通道之一。
難題:成功大道出口擁堵成常態
動作:金湖路近期將擴寬增加車道
在前日擁堵的道路中,成功大道狀況幾乎僅次于仙岳路。丁明告訴記者,像成功大道這種封閉式快速路的堵點基本集中在出口,各個城市均是如此。
解決成功大道出口的擁堵問題,其實并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尤其是對于成功大道南段來說。從梧村隧道開始,成功大道就進入山體之中,受地理條件限制,出口沒法設得太多。“從梧村到植物園,約6公里的距離只有3個出口,出口少就容易堵。”丁明說。
就目前來看,要緩解成功大道南段出口的擁堵現象,需要對出口周邊片區路網進行整體交通組織,采取路網分流、交通管制和信號優化等組合措施。同時,金湖路將在近期進行擴寬改造,增加車道,提升出口處車輛的通行能力。
難題:車輛增加太快用地又緊張
動作:提升BRT運力完善出行網
不過,要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只從修路上做文章已經遠遠不夠。因為一方面是機動車保有量的新增速度不斷刷新,另一方面是島內用地緊張,所以市規劃部門準備打造以公共交通+慢行為主導的綠色出行體系。
市規劃部門正計劃大幅度提升BRT運力。改變車型,陸續將12米車型改換為18米車型;優化車輛運營組織,將一次發一輛車模式,轉變為一次發兩輛車模式。“上周剛論證完,會在對場站進行改造后開始實行。”丁明說。此外,還將增設機場BRT樞紐站,并建設BRT高架橋間的匝道。
目前BRT高峰小時單向斷面客流量(即在單位時間內,通過軌道交通線路某一地點的客流量)是8500人次,市規劃部門預計將該數字提升到14000人次。正在建設的軌道交通也將成為公共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還將在軌道沿線配套公交站點和線路,完善出行網絡。同時,以自行車和步道為組成部分的慢行通道、“水上巴士”也在逐步建設和大力發展中。
【觀點】
修環形快速路限制大型車輛
一直關注城市快速路的市人大常委會常委、民盟市委副主委朱獎懷認為,此次仙岳路和成功大道大堵的癥結在于:兩條城市快速路呈“十字形”貫穿廈門島內,又在島中心位置交叉,因此仙岳路改造時引發兩條快速路的互相影響。
有市民提到,國外的城市快速路是連成環形,即使一個出入口擁堵,也能在下一個出入口得到一定緩解。這一觀點得到朱獎懷的認可。他介紹說,其實,從機場開始沿環島干道、到鷺江道、東渡,廈門的環形城市快速路已現雛形。
去年東渡已在修建隧道,現在只剩下鷺江道卡住環形城市快速路的進程。市民建議,從長遠打算,環形城市快速路可能緩解擁堵。
對于目前仙岳路改造帶來的問題,朱獎懷認為,限制從海滄大橋到翔安隧道的過島大型車輛,將其改為從島外繞行,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仙岳路和成功大道的壓力。
也有市民提到,對于仙岳路擁堵的路段,增加區間式公共交通系統、限制小轎車的通行。從“增加”和“限制”兩個角度入手,或許能夠解決擁堵問題。(廈門日報記者 張明蕾)